时间:2023-05-06 21:56:30 | 浏览:47
我小时候生活在虹口区一条老弄堂里,每天清晨,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打破了早晨的安静。由于我们家里条件不好,所以一直没买自行车。而隔壁同学家拥有一辆28大杠,他们家父亲在一家国营大厂上班。每天傍晚,他们家父亲下班骑着车到门口时总会打几下铃,我同学就会跑出来接过父亲的黑色拎包。他父亲隔三岔五地会带厂里做的肉馒头回来,而最让我眼馋的是大夏天用保温桶装着的冷饮水,我同学有时也会倒杯冷饮水给我喝。现在来看,冷饮水就是糖浆加冰水,但在70年代这冷饮水比现在啥果汁都好喝。
在读小学4年级大概是1974年吧,我同学偷偷地推着父亲的自行车来跟我说去骑车玩。我同学已经会骑点了,他把脚伸进大杠里踩着脚踏半圈半圈的蹬,我就在后面跟着跑。同学也让我试试,我这人从小就胆小,双手抓着把,一只脚刚踏上脚踏就胆怯了,我同学使劲拽着后座为我打气,我勉强踏着半圈一下子就摔倒了,赶紧爬起来看看车摔没摔坏。这时候同学父亲也发现自行车不见了,正在弄堂里找,见到我们推着自行车过来,同学父亲对着儿子是一顿臭骂,我也吓得赶紧跑回家。
这学骑自行车就一直搁置到工作后,1986年夏天,单位一位潘大姐对我说:“小阿弟,侬整天轧公交上下班,还要到处跑去拍照干嘛不踏脚踏车啊?”“大姐我不会骑啊!”我无奈地回答。潘大姐非常热心,她有一部20寸小脚踏车放在单位也不骑,她就跟我说:”侬就拿去学学吧。“这是一部凤凰女式自行车,已经蛮旧了,我推着这辆小车在空地上学了起来,潘大姐也在一旁指点。大概学了两天基本上能独立骑行了,大姐讲这部车子侬先骑着,等侬买好车再换我。80年代后期,虽然自行车已不是最紧俏商品了,但买凤凰和永久还是需要自行车票的。单位一位同事帮我搞到一张凤凰自行车票,那时我一直想买的是27寸弯把赛车(公路自行车),可是拿着票去凤凰门市部买时,店员告知27寸的没货只有26寸的,没办法也只有买26寸了。虽然没买到最想要27寸,但这辆自行车是我的第一部车,而且是赛车。骑上新车,玩着腰、手扶着把感觉可拉风了。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家里墙上挂的都是我的临摹作品。1983年开始在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跟张大千弟子、上海文史馆馆员孙仲威先生学习国画,那个时候天天早上步行去虹口公园学画,学员中一位上海杂技团首席二胡手梁兄送我一套自制的黑白放大机,就这样又玩起了摄影。这一玩就收不了手,那个时候刚刚工作,工资一个月也就几十块钱,进口相机想都不敢想,我的第一台相机是20多块钱的广州产迪宝120简易相机,我就用这架简易相机开启了30多年的纪实摄影之路。而在学会骑自行车后,我外出拍摄的频率也加快,工作之余就骑着车满上海的跑,晚上就洗放照片,一早就把照片送《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摄美部投稿。而每当听到邮递员骑着车在家门口打铃时特别激动,因为邮递员送来刊登有我作品的样报。大概是1986年,静安区文化馆开设摄影培训班我报名学习,而后加入静安摄影协会。协会每周五晚上活动,我一般是下了班就从杨浦区长阳路骑着车去乌鲁木齐路静安区文化馆参加活动,这项活动一直坚持了好多年,我至今都保留了一块静安区文化馆的自行车停车牌,编号:0101。
1989年成人高考,我考取了上海教育学院美术专业,学校在古北路,我就骑着这辆赛车跨越虹口、黄浦、静安、长宁4个区到学校上课。期间还骑着车去杭州,那是第一次骑车旅行,也没啥经验,不像现在有更轻便的车、专业的骑行服。当时也是一时兴起,计划了两天带上地图就上路了。那天是天未亮出发,沿虹桥路过西郊公园(今上海动物园)到沪青平公路后沿318国道一路骑行。一开始是边看风景边骑行也没觉得累,中午在路边找了小店吃了碗面条,这时才感觉屁股痛了。下午大太阳底下晒着就有点够呛,加上屁股痛骑行速度也放慢了,就这样一路骑一路歇,一直到晚上10点多终于骑到杭州亲戚家。在杭州的几天骑游还是蛮舒服的,回程时是再也骑不动了,就把车随火车托运回上海了。后来也结识了几位骑车爱好者,也经常骑车旅行,最险的一次是骑行浙江安吉,在山路下坡急弯时由于车速很快控制不住,人一下子就飞了出去,还算幸运摔在路边土里,只是手臂和大腿擦破,没有伤到骨头,车也没摔坏,找个农家把伤口洗了洗,擦了点红药水就又上路了。
这辆26寸凤凰赛车陪伴我好几年后,燃油助动车兴起我也跟着换了一辆凤凰助动车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而自行车骑行作为一项爱好也一直没停止过。2006年6月24日,新闻晚报“晚报周”活动之“探寻长江三角洲失落的古村落”的热心读者与记者历经两天,由汽车、自行车、徒步三组人马组成的“探寻长江三角洲失落的古村落”。
我作为活动组织者之一与三十名自行车“探寻者”。24日上午9点开始,从上海中山公园出发,用了约10个小时,到达苏州西山明月湾古村落,整个行程150公里。期间,经历了烈日和暴雨的双重考验。瓢泼的大雨、湿滑的地面,都给骑车者制造了很大的难题,但是骑友们坚持了下来。
算算我的骑行也有30多年了,自行车也换了好几辆,我现在骑的一辆山地自行车是前几年参加一个自行车摄影比赛获得的奖品,另一辆公路车也好久没骑了,要是有机会倒想骑一骑凤凰最新的碳纤维公路车再去拉拉风。
来源:周到
第一台无人机炸机原因是入手后,初次飞行就过度自信地搞起盲飞,然后不会看地图,不知道无人机飞行的方向,也看不到飞到了哪儿,然后直到电量消耗完,用定位也没。说到无人机炸机想突然分享一下自己的无人机三次炸机经验,请提前准备纸巾,我怕你笑晕在厕所里。
最近冰岛雷克雅内斯半岛格林达维克镇附近的法格拉达尔火山喷发,熔岩从火山周围的地裂缝中流出,蔚为壮观。而一组由英国摄影师HugoHealy拍摄的法格拉达尔火山喷发航拍组图在网上热传,让广大网友表示大开眼界。
“十月下旬,避开炎热的天气,来到位于深圳的七星湾。这是摄影师@a牛(米拍ID:a牛)的一组航拍作品。这是摄影师@a牛(米拍ID:a牛)的一组航拍作品。当我把无人机升空,看到眼前的画面时,疲惫感瞬。”“从深圳出发坐了2个多小时的车,略有疲惫。
去过马尼拉的游客,都会被当地的贫民窟感到震惊。马尼拉作为菲律宾的首都,这里居住着约2300万的居民,其中60%的人都住在贫民窟里。LonelyPlanet里甚至把马尼拉描绘成一个污水横流、交通混乱、嘈杂不堪、乞丐遍地的巨型却又毫无规划的所
小型无人机携带方便,操作简易,能够轻易到达其他方式难以企及的制高点拍摄机位,获取平常难得。这组作品来自米拍摄影师@扫街菜Kaín·Fanto ,他用航拍展示这个世界的多彩。随着民用摄影无人机的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摄影师选择无人机作为拍摄工具。
视角决定一切,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下面这些照片是从不同于我们在新闻、历史书籍和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不同角度拍摄的。这是一种看待历史、艺术和地标的全新方式,一起感受一下吧。从上面看威尼斯从下面看到的大象从上面看狮身人面像,
由网站 Dronestagram 举办的「国际航拍摄影大赛」(International Drone Photography Awards) 早前已公布第五届的赛果,今届比赛并没有分开组别,亦不设投稿上限,鼓励摄影师踊跃参与。
讲了这么久的剪辑技巧,飞哥发现已经好久没跟大家聊航拍摄影了。其实纵览大大小小航拍摄影大赛上获奖的作品,不管是拍摄对象,还是拍摄手法,你会觉得总有点眼熟。【1、拍山篇】很多
也许能拍摄到一片稻田,还有农夫正在收割麦田的景色,也许能拍摄到四周环绕蓝绿色水域的浅绿色岛屿。无论是使用航拍设备还是从从飞机上向下拍摄,亚洲的航拍图总是那么的。航拍的照片能够让陆地上景色从新的角度展示美感。
摄影不是一门熟能生巧的艺术形式,需要审美能力、激情,以及超乎常人的吃苦的能力。一般,一个能称为艺。很多人觉得摄影很简单,这只是想当然而已,摄影的门槛确实很低,但是要成为以摄影作为谋生的职业而言,却是很难的,要成为一名摄影大师,那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