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5:23:31 | 浏览:341
·可行性 相机租赁业务利润并不大
另外一个,在于成本。我们不妨计算一下现在相机租赁的市场价格是什么样的。我们以现在最火热的三款全画幅为例,尼康D810的市售价格大概在1万6千元左右,租金价格大约是前三天350元,续租65元一天;佳能5D4的市售价格大概是2万1千元左右,租金价格大概是前三天500元,续租90元一天;索尼A7RII市售价格大概1万5千元,租金与D810相同,前三天350元,续租65元一天。
其实以现在的计算方法,前三天350元,扣掉往返快递的时间,大概也是每天65元左右。也就是说,一台尼康D810,要想收回成本,大概需要不间断出租246天左右,才能收回成本。这么一说,似乎相机租赁并不赚钱。
再看镜头方面,我们以24-70mm f/2.8为例,尼康24-70mm无防抖售价在9000元左右,租金大约前三天200元,续租一天25;佳能新24-70mm售价大约也是1万元左右,租金同样为前三天220元,续租30元一天;而索尼则是1万2左右,租金大约前三天250元,续租35一天。
这样算下来,可以看到一枚镜头收回成本的时间也需要200天以上。这么看来,相机或者镜头,需要不间断出租超过200天,才能收回成本。而且对于相机来说,一般租赁相机的使用寿命也不过2-3年,对于这样的效益来说,并不算高。相比于其他共享业务,不用说共享单车之类火热的项目。例如共享汽车,一辆汽车的成本不过十余万,然后一天的租金可以打到数百元。相比之下,回收成本速度更快,而且本身的损耗率也更低。
这样可以看到,相机这一行,如果说如何实现共享,如何让相机从一个人完好到另一个人是运用模式的问题,那么成本问题,决定了共享相机的利润率不会高。这一点来看,对于投资者来说,做共享相机无疑是一个成本高,而且风险大的投资行业,这也决定了现阶段共享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共享相机这个行业,也不会有谁敢贸然进入。
·租赁和共享有不同 使用分类是关键
我们说现阶段的相机销售业务发展的方向是租赁,那么租赁算共享吗?严格意义上,算!
但是从现有的共享经济的角度来看,相机租赁依然是传统的租赁业务。就好比“汽车租赁业务”和“共享汽车业务”。汽车租赁,例如神州租车,解决的一般是长时间的需求,例如外出游玩租车,单日出行需求,费用结算也是以天为单位。共享汽车则是解决的临时需求,例如上下班需要,例如开车去机场的需要,结算更加灵活,但是相对租赁价格也更高。相机租赁和相机共享同样如此。
所以说,相机共享业务,满足的应该是对于相机没有购买需求,或者身边没有相机的人,临时使用相机的需求。好比您下班走在路上,突然看到天空的夕阳西下非常美丽,这时身边有一个共享相机业务的店铺,那么您立马扫码开始使用,太阳落山之后,再归还。这种需求,是租赁业务达不到的。
另外,虽然现在相机租赁发展迅速,但每次借还都必须经历完整的下单-商家同意并发货-收货使用-寄回商家-验货退款这么一个过程。可以说大家等于每次都要交纳押金-退还押金,只是有了淘宝之类的平台,更方便了一些而已。而共享业务,在运转时应该是独立于商家的,应该是更加实时化便捷化的,这才是现在共享经济所追求的效果。
最后,相机租赁,满足的是大家对于特殊器材的需求,比如我很少用到70-200mm f/2.8,这时候我租一支来用,要比自己购买划算很多。但是对于共享来说,要解决的应该是“大众需求”。也就是我本来就没有购买相机的打算,在出门玩的时候,我需要一台相机来拍照,至于相机性能表现如何功能如何,或许并不是共享业务关注的重点。
共享相机必然是单品类,易于操作,但是又能与手机形成鲜明差异
·现实困难 相机损耗需人为鉴别
对于相机来说,租赁和共享的差异很大,共享和现阶段的相机租赁的制约因素也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制约相机租赁的发展,主要是两方面:商品的转手成本和商品的高昂押金。我们每一次租金,都有有几天是“在路上”的时间,而每一次租赁,都要交一次押金,这是最大的麻烦。
对于共享来说,其实最大的困难是相机这东西,本来就是个不耐用的消耗品。相信圈子里有句话大家都听过:“相机和老婆一概不外借”,说的就是相机借出去之后,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就算是熟人,遇到相机磕磕碰碰,心疼不说,如何处理都会惹一身麻烦。
相机和镜头如果真要想共享,你怎么保证大家拿到相机和拿回来相机的时候,不会有大损耗呢?如果出现了损耗,这个维修成本如何鉴定,维修成本如何支付,都是问题。另外一方面,共享单车的损坏率大家也是明了的,相机这东西,怎么判定坏没坏呢?这中间,似乎还需要加入中间人的这一环节。
支付宝其实基于蚂蚁信用推出了借还功能,说白了还是传统的线上租赁
另外,相机的损坏率将会大大提升运营的成本。所以我们需要有效的赔偿机制。如果我们使用押金制,很明显这又回归到了相机租赁的老路子上了。如果我们不使用押金制,那么我们则需要更完善的互联网信誉机制。
·未来 共享理论可行但租赁仍是主流
可以说,现阶段,依托于线上平台的相机租赁业务依然是发展最快的相机领域新业务。租赁行业满足了大家对于不常用器材的使用需求,而且例如“花呗”、“京东白条”这些互联网信誉机制,解决了大家关于大额押金的问题。
但是对于相机共享来说,相机租赁是刚开始的一步。虽然相机共享有着诸多难题,但是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最核心的就是”信誉“与”损伤鉴定“这两部分。但是从汽车租赁到共享汽车,可以看到这两部分并不是完全的不可跨越,只要有着适合的契机和平台,相信共享相机还是有可能出现的。
但是相机共享还有一个问题,大家真的会突然间”缺相机“吗?
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说,遇到好的天气或者一些突发情况,身边没有相机是很痛苦的,但这时候共享的相机能满足需求吗?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不是平常不用相机,出门玩会继续选择用手机拍照而不会选择用相机呢?
共享经济是现在新兴经济点,相机的确有做成共享相机的可行性。但是现阶段,我们大家更多的需求,依然是通过线上租赁来解决。可以说租赁是现阶段非常适合大众消费者的方式,既能够满足大家对于新器材的需求,又有着比较低的使用成本。但是对于共享来说,或许可以降低使用者的成本,但是相比于租赁,对公司必然是巨大的资金压力。
可以说,笔者认为相机租赁会继续高速发展很长时间,而且厂商的介入会更加明显。如今,各家厂商都有针对专业用户,例如奥运会、世界杯期间的租赁业务,未来会有跟多面向大众的业务。而民间租赁也会继续发展,共享相机在现阶段仍然很遥远。但是不管怎么样,笔者都希望在未来我们的相机使用成本会越来越低吧!
极目新闻记者宋清影实习生杨杏楠据美联社报道,8月17日,因为区域市场从中国和美国经济中看出强劲的增长迹象,亚洲股市大多走高。东京一家证券公司前(来源:美联社)日本、中国和澳大利亚股市早盘上涨。日本基准日经225指数早盘上涨08%至2910133点,自1月6日以来首次突破29000点关口。
根据2022半年报公募基金重仓股数据,重仓该股的公募基金共9家,其中持有数量最多的公募基金为创金合信数字经济主题股票A。创金合信数字经济主题股票A目前规模为131亿元,最新净值16221(8月16日),较上一交易日上涨122%,近一年上涨1788%。
而公募REITs正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盘活存量资产、创新投融资机制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拉动社会资本投资,提高政府投资资金的杠杆效应。整体看来,我国高速公路行业债务负担较重,亟需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实现更为稳健和高质量的发展。
而公募REITs正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盘活存量资产、创新投融资机制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拉动社会资本投资,提高政府投资资金的杠杆效应。在已经上市的14只公募REITs中,有5只都是高速公路REITs,且首募规模占比达5503%。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年7月29日)展望8月,决定债券市场走势的两大问题,首先是资金利率能否维持极低水平,其次是经济基本面的修复强度是否趋缓。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农银养老2035、农银养老2045(FOF)基金经理周永冠谈到,下半年中国经济将维持弱复苏的状态,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另一方面从国内情况来看,目前通胀依然整体可控,宏观流动性有望保持宽松,权益资产依然存在结构性机会和中长期配置价值。
她表示,市场正在预计美联储将稳稳落地,通胀迅速回到美联储目标而没有发生经济衰退,但这似乎不太可能。要么美联储决定容忍通胀率高于2%,要么是收紧到足以推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这意味着收益将不得不下降。与那些将标普500指数最近的回撤视为反攻前奏的多头相比,桥水首席投资策略师Patterson异常冷静。
上周五,美国银行发布的最新资金流向报告显示,美国投资者正涌入股票和债券,意味着随着当前通胀有见顶的迹象,投资者们押注美联储将尽快结束加息周期,以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相关阅读:美银:投资者正押注美联储会尽快结束加息,资金涌入股票和债券市场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部周五发布的数据反映了市场情绪的转变:过去一周,科技股出现了大约两个月以来的最大流入量,而用于对冲通胀的国债通胀保值证券(TIPS),连续第五周流出。
新冠疫情以来,美国劳动力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衡量潜在生产力增长变得更加困难,令美联储对抗通货膨胀的斗争更加困难。花旗:美股重现2007年危险信号在外界普遍预期通胀将有所回落的时候,一旦CPI数据像6月那样超预期,市场对美联储9月大幅加息的预期就会上升,这可能会成为引发市场新一轮抛售的导火索。
在“大稳健”时代,各经济体享受着低通胀、高增长和温和衰退,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这样。鲁比尼说,全球经济体的负债率比以前更高,这让央行面临潜在的失败。他说:“央行因此陷入了‘债务陷阱’:任何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尝试都将导致偿债负担飙升,导致大规模破产,引发金融危机,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